天津:一村一策 量身订制“拔穷根”确保2017年农民人均收入达2.2万元
栏目:课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9

今年以来,天津市农口系统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启动实施500个困难村经济发展“一村一策”方案,通过强化分类指导,实施精准帮扶,以增强困难村“造血”功能,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力争到2017年底500个困难村基本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社”,全部建成美丽村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万元,达到全市平均水平。据市农委介绍,目前,500个困难村经济发展方案已经全部制定完成,4月中旬将完成审批工作。届时,“一村一策”帮扶项目将陆续有序启动实施。

    市农委负责同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加快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目标,不能让一个农民掉队。必须采取推动困难村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延长产业链条,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销售服务业、家庭副业、培训农民转移就业等一系列措施,充分体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各业全面发展,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今年初,市农委在前段结对帮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基础上,把制定实施500个困难村“一村一策”经济发展方案作为加快提升困难村农民收入水平的主要措施和农口中心工作来抓,组织班子成员、所属单位及有关处室、农业专家认真研究各项政策,先后8次召开区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分管副区县长、农委主任工作会议,60多次深入困难村开展实地调研,解读政策措施,统一思想认识,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推动落实“1+3”责任体系,逐级建立领导机构,明确区县主体责任,突出乡镇党委第一责任人职责,充分发挥驻村工作组主导作用,与村“两委”和技术帮扶组共同研究制定“一村一策”方案。发改、国土、财政等各级各有关部门积极履职尽责,在土地、资金等各方面为困难村发展提供全面支持和服务,有力保障了“一村一策”方案顺利完成。

    为确保每个困难村方案针对性强、精准可行、群众满意,市农委组织市农科院、农学院和市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等单位,选派100名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农业科技人员,每人带领2至3名区县农技推广人员,组成蔬菜、食用菌、中草药、果树、花卉、苗木、牧草、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手工编织、乡村旅游等12个类别的100个技术帮扶组,分类包村入户,至今累计调研指导3300多人次,针对困难村产业发展瓶颈和关键技术问题,提出发展意见937条,从产业规划、技术指导、品牌创建、市场营销等方面帮助解决技术难题1100多个。

    从上报“一村一策”方案分析看,对滨海新区和环城四区耕地资源较少的困难村,积极创新发展模式,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突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滨海新区汉沽街大马杓沽村引进草莓盆菜新品种新技术,全力打造草莓特色产业园,发展特色旅游观光;东丽区金桥街骆驼房子村发挥清真禽畜肉类加工、销售和清真餐饮服务等方面具有的历史基础,由村集体牵头成立合作社,从事农副产品特别是清真食品的加工、销售及相关运输仓储服务,提高现有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西青区辛口镇4个困难村集中打捆使用市财政补贴资金,采取企业化经营模式,兴建638亩“市民小菜园”,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农业,实现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双增长。对老五县等传统农业地区则积极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从“一村一品”向“一镇一主业”发展。如蓟县出头岭镇整合7个困难村食用菌产业形成集群,争夺市场话语权;武清区实施困难村“六个一”工程,即一村一个高效农业示范园、一个农民合作社、一个家庭农场、一个名优品牌、一个电商平台、一个招商平台,拓宽村庄发展渠道;宝坻区立足传统优势产业,引进稻蟹立体养殖模式,推动形成“一村一品”;宁河县廉庄乡朝阳村发展桔梗、金银花、射干等中草药种植,引进药材加工设备,并与市医药集团、河北省安国药材市场签订供销协议,努力实现尽产尽销;静海县台头镇将3个困难村资金集中用于发展西瓜产业,建设西瓜冷棚示范区600亩,改造22栋育苗温室,进一步提升“台头西瓜”品牌影响。

    为确保顺利实现“一村一策”方案帮扶目标,市农委指导各区县在用足用好50—200万元市财政补贴资金的基础上,全面整合现有各类惠农政策,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耕地质量提升、劳动力转移就业等各类项目向困难村倾斜。

    据了解,在获市级批复同意的353个方案中,共确定建设项目627个,投入建设资金14.6亿元,其中,市财政补贴资金投入6.8亿元,贷款项目23个,贷款金额1亿元;调整、流转土地16.9万亩;新建和提升合作社330个,覆盖农户7万户;计划转移劳动力6.4万人。预计到2017年,这些村集体年经营性总收入1.67亿元,村均49.7万元,与2013年结对帮扶之初相比,增长529.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万元,年均增长超过13%,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责任编辑: 姜晨